《基础知识手册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手册》
基本信息
主 编:薛金星
本册主编:公衍录
出 版 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字 数:560千字
版 次:2021年2月第1版
印 次:2021年2月第1次印刷
总 印 张:20.5
总 页 码:322页
正文开本:小16开
纸 张:胶版纸
书 号:978-7-5106-8075-5
包 装:平装
定 价:49.8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三篇,分别是基础知识篇、实验探究篇和思想方法篇。
【基础知识篇】根据新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共分为“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5章,共有18节,257个知识点。
在呈现方式上,突出知识点的检索功能,便于快速查找。知识点的讲解采用条目化、清单化的方式,便查易看,易学易记易背。
在呈现内容上,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采用“概念规律+解读+示例”的形式逐点突破。对高中物理存在的疑难点增加“疑难辨析”部分,做到重点强攻、难点详析、疑点巧析,解决教材上只给出结论,没有给出原因的困扰问题。
学习过程中要有“有疑问必查阅”的思想意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内化学习,扫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实验探究篇】 “实验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四大学科素养之一。亦是高考的核心考点。
本篇包含高中物理课程结构所要求的所有实验,共有3项“实验基础”,12个“常用实验仪器”,21个“重要物理实验”。一些实验又介绍了多种实验方法,在实验内容的安排和叙述上力求详实清楚,可根据实验器材的准备情况,灵活选择使用。同时,更多的实验方法,也是命题者的素材来源,学习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每一种实验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与数据处理,做到熟练运用,融会贯通。
【思想方法篇】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物理中的思想方法就是落实“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本部分内容包含15种常用的思想方法,有的思想方法又进行了细分,如“数理结合思想”又从16个更加详细的角度来阐述。
思想方法的讲解采用“方法讲解+示例阐释”的方式,通过程序化的解题思路,详实的实例分析,力求学一法,会一法。
编辑推荐
一册在手,学考无忧;一旦拥有,爱不释手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基础知识手册”丛书是在1993年薛金星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引领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26个单品的系列丛书。该丛书的服务宗旨是:全面全程、科学系统地满足学生从小学到初高中阶段的不同需求。它追求的目标是:“一册在手,学考无忧;一旦拥有,爱不释手。”
“剑锋在磨砺,梅香从苦寒。”“基础知识手册”丛书的成功,正是基于这种服务宗旨和崇高追求。丛书自面世以来备受广大一线师生的厚爱,其根本原因在于薛先生从全国范围内聘请了一大批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科的不同特点,结合中、高考及同步教学要求,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精心著述、反复修订,从而确保图书的高质量。
“特立须独行,领异应标新。”“基础知识手册”丛书风格别具。它既有全面系统、清晰准确的知识梳理和讲解,又有科学的规律总结;既有学科思想方法的启迪,又有实用的技巧点拨;既有同步学习的备查资料,又有中、高考的方向指导。它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知识准确;它方便快捷,随查随用,工具性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基础知识手册”丛书以其首创的教辅新形态和精雕细刻的内在质量广受读者的赞誉和好评。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知识篇
第一章 力 学
第一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质点 2
(二)参考系 3
(三)时间和时刻 4
(四)位置、位移和路程 4
(五)速度 5
(六)加速度 6
(七)速度—时间关系式 8
(八)位移—时间关系式 10
(九)速度—位移关系式 12
(十)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二级结论 12
(十一)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关系式 14
(十二)追及相遇问题 14
(十三)自由落体运动 15
(十四)竖直上抛运动 16
(十五)运动图像的理解及应用 17
第二节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一)力 20
(二)重力与重心 20
(三)弹力 21
(四)胡克定律 22
(五)滑动摩擦力 23
(六)静摩擦力 24
(七)摩擦力的突变 25
(八)力的运算法则 26
(九)力的合成 27
(十)力的分解 30
(十一)正交分解法 31
(十二)受力分析 31
(十三)共点力的平衡 33
(十四)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33
(十五)牛顿第一定律 35
(十六)牛顿第二定律 36
(十七)牛顿第三定律 37
(十八)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瞬时性问题 38
(十九)连接体模型 39
(二十)国际单位制 40
(二十一)超重与失重 40
(二十二)等时圆模型 41
(二十三)传送带模型(连接体的变形) 41
(二十四)板块模型(连接体变形,与传送带模型本质相同) 43
第三节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一)曲线运动 44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45
(三)小船渡河问题 46
(四)关联速度问题 47
(五)平抛运动 48
(六)斜抛运动 49
(七)线速度 50
(八)角速度 50
(九)周期和转速 51
(十)同轴传动(轮轴传动) 51
(十一)异轴传动 51
(十二)混合传动 53
(十三)向心力 53
(十四)向心加速度 53
(十五)离心运动 54
(十六)火车转弯 55
(十七)汽车过桥 56
(十八)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56
(十九)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57
(二十)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58
(二十一)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58
(二十二)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58
(二十三)万有引力定律 59
(二十四)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59
(二十五)天体质量的计算 60
(二十六)天体密度的计算 61
(二十七)宇宙速度 61
(二十八)人造卫星 63
(二十九)地球同步卫星 64
(三十)双星模型 65
(三十一)狭义相对论 66
(三十二)广义相对论 67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一)功 67
(二)变力做功的求解 69
(三)功率 70
(四)机车的两种启动方式 70
(五)动能定理 72
(六)重力势能 73
(七)弹性势能 74
(八)机械能守恒定律 75
(九)功能关系 77
第五节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一)动量 78
(二)动量定理 78
(三)动量守恒定律 80
(四)人船模型 81
(五)碰撞模型 82
(六)爆炸与反冲 84
第六节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一)弹簧振子 85
(二)简谐运动 86
(三)简谐运动的图像 86
(四)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86
(五)回复力 88
(六)单摆 88
(七)共振 90
(八)机械波 91
(九)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91
(十)波的图像 92
(十一)波的多解问题 93
(十二)波的反射和折射 94
(十三)波的衍射 95
(十四)波的叠加和干涉 95
(十五)多普勒效应 97
第二章 电磁学
第一节 静电场
(一)电荷 97
(二)摩擦起电 98
(三)感应起电 99
(四)接触起电 100
(五)电荷守恒定律 100
(六)库仑定律 100
(七)电场强度 102
(八)电场强度的叠加 103
(九)电场线 105
(十)静电平衡 107
(十一)尖端放电 108
(十二)静电屏蔽 108
(十三)静电力做功、电势能 109
(十四)电势 110
(十五)电势差 111
(十六)等势面 111
(十七)φ -x图像 114
(十八)E-x图像 114
(十九)图像 114
(二十)电容器和电容 115
(二十一)平行板电容器 117
(二十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 118
(二十三)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 119
(二十四)示波管的原理 121
(二十五)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 121
(二十六)“等效法”在电场中的应用 122
第二节 恒定电流
(一)电流 123
(二)电压 124
(三)电源 125
(四)电阻 127
(五)欧姆定律 127
(六)伏安特性曲线 127
(七)电阻定律 128
(八)电阻率 128
(九)串联电路 129
(十)并联电路 129
(十一)复杂电路的简化 130
(十二)电压表的改装 131
(十三)电流表的改装 132
(十四)电功和电功率 133
(十五)焦耳定律 134
(十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34
(十七)闭合电路中的功率 136
(十八)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 137
(十九)电路故障分析 139
(二十)等效电压源定理(戴维南定理) 139
第三节 磁 场
(一)磁场 142
(二)磁现象 142
(三)地磁场 143
(四)磁感线 143
(五)安培定则 145
(六)磁感应强度 145
(七)磁通量 146
(八)安培力 147
(九)磁电式电流表 149
(十)安培力作用下的平衡和不平衡问题 149
(十一)洛伦兹力 151
(十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153
(十三)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 153
(十四)质谱仪 156
(十五)回旋加速器 157
(十六)速度选择器 158
(十七)磁流体发电机 159
(十八)电磁流量计 159
(十九)霍尔效应 160
(二十)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160
第四节 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161
(二)楞次定律 163
(三)右手定则 164
(四)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65
(五)动生电动势 166
(六)感生电动势 167
(七)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 167
(八)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169
(九)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 169
(十)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 170
(十一)单棒切割磁感线模型 171
(十二)双棒切割磁感线模型 173
(十三)自感现象 174
(十四)涡流 176
(十五)电磁阻尼 176
(十六)电磁驱动 176
第五节 交变电流
(一)交变电流 177
(二)交变电流的瞬时值 178
(三)交变电流的峰值 178
(四)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178
(五)交变电流的平均值 180
(六)理想变压器 181
(七)电压互感器 183
(八)电流互感器 184
(九)自耦变压器 184
(十)含变压器的动态电路分析 185
(十一)远距离输电 186
第六节 电磁波、传感器
(一)电磁振荡 188
(二)电磁波 189
(三)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 190
(四)电磁波谱 191
(五)传感器 192
第三章 热 学
第一节 固体、液体和气体
(一)分子动理论 193
(二)分子运动速率的分布规律 194
(三)分子动能 195
(四)分子势能 195
(五)物体的内能 195
(六)晶体和非晶体 196
(七)液体 198
(八)描述气体的状态参量 199
(九)封闭气体压强的计算 199
(十)玻意耳定律 200
(十一)查理定律 201
(十二)盖—吕萨克定律 202
(十三)理想气体 202
(十四)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202
(十五)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 204
第二节 热力学定律
(一)内能 204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205
(三)能量守恒定律 205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206
(五)熵增加原理 207
(六)能量耗散 208
第四章 光 学
第一节 光及其应用
(一)光的反射 208
(二)光的折射 208
(三)折射率 209
(四)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210
(五)全反射 210
(六)光的双缝干涉 212
(七)薄膜干涉 213
(八)劈尖干涉 215
(九)光的衍射 215
(十)光的偏振 217
(十一)激光 218
第二节 波粒二象性
(一)黑体辐射 218
(二)能量量子化 219
(三)光电效应 219
(四)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220
(五)康普顿效应 221
(六)光的波粒二象性 222
(七)物质波 222
(八)概率波 223
(九)不确定性关系 223
第五章 原子物理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电子的发现 224
(二)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 224
(三)α粒子散射实验 225
(四)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25
(五)光谱 226
(六)玻尔的原子理论 227
(七)能级、能级图 228
第二节 原子核
(一)天然放射现象 230
(二)原子核的组成 231
(三)衰变 232
(四)半衰期 233
(五)人工转变 234
(六)强相互作用与结合能 234
(七)质量亏损 235
(八)核裂变 236
(九)核聚变 237
(十)夸克模型 237
第二篇 实验探究篇
第一章 实验基础
(一)误差 239
(二)有效数字 242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42
第二章 常用实验仪器
(一)游标卡尺 243
(二)螺旋测微器 244
(三)电磁打点计时器 245
(四)电火花计时器 246
(五)弹簧测力计 246
(六)停表 247
(七)验电器、静电计 247
(八)电流表 248
(九)电压表 249
(十)电阻箱 249
(十一)滑动变阻器 250
(十二)多用电表 251
第三章 重要物理实验
(一)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253
1.用打点计时器研究 253
2.用滴水计时器研究 254
3.用斜面进行研究 254
4.用气垫导轨研究 255
(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56
(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56
(四)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257
1.利用重力沿斜面的下滑分力驱动小车 257
2.用打点计时器研究 258
3.用气垫导轨进行研究 260
4.利用磁控电子秒表研究 260
(五)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262
1.平抛运动实验器法 262
2.碰撞实验器法 262
(六)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 264
(七)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64
1.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 264
2.利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验证 265
3.利用竖直弹簧振子的运动验证 265
(八)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66
1.利用非弹性碰撞进行研究 266
2.利用碰撞演示器法 267
(九)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69
1.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69
2.用光电门和数字计时器测量重力加速度 269
3.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重力加速度 270
(十)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270
(十一)长度的测量及其测量工具的选用 270
(十二)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 271
(十三)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中的物理量 275
(十四)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76
(十五)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278
(十六)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279
(十七)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 280
(十八)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280
(十九)探究等温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281
(二十)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281
(二十一)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 284
第三篇 思想方法篇
(一)理想化思想 286
1.理想模型 286
2.理想实验 288
(二)科学探究思想 288
(三)守恒思想 289
(四)控制变量法 290
(五)等效法 291
1.等效替代 291
2.等效转换 292
(六)类比法 292
(七)假设法 293
(八)整体法与隔离法 293
1.隔离法 294
2.整体法 294
(九)对称思想 294
(十)逆向思维法 295
(十一)程序法 296
(十二)数理结合思想 297
1.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297
2.比例系数法 297
3.图像法 298
4.微元法 299
5.累积法 300
6.外推法 301
7.取平均与曲线拟合思想 302
8.近似处理与有效数字 304
9.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思想 304
10.函数极值法与图解法 305
11.数形结合思想 306
12.数学归纳法 307
13.化归法 307
14.正交分解法 308
15.临界分析法 309
16.微分和积分思想 309
(十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10
(十四)辩证思维 311
1.归纳推理 311
2.演绎推理 312
3.分析综合 312
4.抽象与概括 313
(十五)极端分析法 313
附 录
一、常用的物理概念、规律 314
二、常用的物理常数 318
三、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单位 319
四、物理学史 320